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世界新资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为机器人产业带来新机遇
来源: 广州日报客户端      时间:2023-04-12 14:10:49

在占地1200平方米、高18米的高效立体库里,堆垛机、提升机、液压升降台、滑靴式高速分拣线等设备搭建起这个仓库的骨架,数十台物流机器人在仓库中穿插运取货物,只有1名员工站在电脑显示屏前操作。这是记者近日在齐心集团现代化物流中心看到的一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为机器人产业带来新动能,越来越多企业带着自己的行业知识、为熟悉的应用场景打造机器人,让更好用的机器人在更多场景创造价值。


(资料图)

据4月7日发布的《2022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2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为1644亿元,同比增长3.9%,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激发自动化改造新动能等关键因素将成为2023年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机遇。

现场:数字化升级改造了传统制造业

齐心集团是一家有30余年历史的文具办公用品企业,如今正通过数字化从大办公产业链向一站式企业办公服务平台转型。

在物流中心大楼,高速分拣线传送带每小时送出3500件包裹,包括文件夹在内的各式办公用品由此销往世界各地。从驶入式货架、横梁式货架到流利式货架、阁楼式货架……这里每一种货架的货位量都以千为单位,但数十台物流机器人在货架之中穿梭运送货物,让一切显得如此井然有序,只有1名员工站在电脑显示屏前操作。这个角落被称为电子标签播种墙,一车车货物被运送到员工面前,由他录入系统。现场工作人员说:“以前是人动货不动,现在是货动人不动。”

报告:越来越多产业开始拥抱机器人

深圳市机器人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毕亚雷表示:“如今,越来越多企业带着自己的行业知识、为熟悉的应用场景打造机器人,让更好用的机器人在更多场景创造价值。”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深圳市机器人协会联合发布《2022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显示,2022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企业总数量首次超过1000家,达1018家,同比增长7.68%。

其中,2022年深圳市非工业机器人企业数量占比首次反超工业机器人,非工业机器人企业数量占比51.84%,工业机器人企业数量占比48.16%。这反映了机器人与千行百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产业开始拥抱机器人。

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三大机遇

白皮书指出,2023年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三大机遇,一是“双碳”政策拉动新能源行业对机器人需求,二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激发自动化改造新动能,三是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化培育助力机器人相关多元主体集聚发展。

因此,白皮书提出了三个建议。首先要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同时,要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推动产业资本深度融合。最后,要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卓越工程师”梯队。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纳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客户端)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 芍药成了销售“头牌” 康乃馨每枝9元左右

      芍药成了销售“头牌” 康乃馨每枝9元左右  母亲节来临,鲜花热销。过去多年都是康乃馨唱主角,但这两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5月7日

    来源:      时间:2022-05-09
  • “谢谢选择我做你的妈妈!” 这封信请18年后查收

      “谢谢选择我做你的妈妈!” 这封信请18年后查收  扬子晚报讯(通讯员 刘威 记者 朱鼎兆)小时候,母亲常常在家里给我们留字条,

    来源:      时间:2022-05-09
  • 跟新冠病毒“赛跑” 他要让机器人完成核酸检测

      跟新冠病毒“赛跑” 他要让机器人完成核酸检测  经常学生们还不知道我怎么想的时候,我就把自己否定了。工作中需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气

    来源:      时间:2022-05-09
  • 助力无接触配送 上海无人车“上岗”

      助力无接触配送 上海无人车“上岗”  【疫情防控新举措】  科技日报讯 (记者符晓波)眼下,上海疫情蔓延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不少

    来源:      时间:2022-05-09
  • “态靶辨治” 帮助患者快速转阴

      “态靶辨治” 帮助患者快速转阴  近日,随着患者清零,吉林省长春市北湖奥体中心篮球馆方舱医院等多个方舱陆续“休舱”,各医疗队也

    来源:      时间:2022-05-09
  • 四省市联合医疗队为患者全方位“解忧”

      四省市联合医疗队为患者全方位“解忧”  【同心守沪抗疫】  在上海城市足迹馆定点医院的宣传墙上,各类慢性病、基础病的健康宣教手

    来源:      时间:2022-05-09
  • 周美亮: 搜寻野生荞麦的“追种人”

      周美亮: 搜寻野生荞麦的“追种人”  ◎本报记者 马爱平  一走进位于国家作物种质库新库内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      时间:2022-05-09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