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指着一个雕塑造型猜想它是蜘蛛?是螃蟹?是章鱼?但它其实只是一个简易的帽架;有人从一幅画作上看到了划船,但其实只是一块长棍面包而已……近日,西岸美术馆将《万物的声音》艺术导赏送进了龙华街道社区图书馆。现场近30个居民与主讲人进行了互动讨论:这些一个个或有用、或滑稽、或美丽、或奇怪的艺术家作品,到底是什么?
记者在现场看到,西岸美术馆公共教育团队项目负责人及资深导览员黄丹,一边放映PPT展示这些20世纪以来世界现当代艺术作品,一边不断向居民提问,引导他们开启对于“物”崭新的视角和体验。
“你看到了什么?”
(资料图)
“你能联想到什么?”
“你还能在画中找到什么?”
“画面给你怎样的感受?”
……
坐在第一排的一个小姑娘非常积极,每看到一幅作品,都会举手分享自己看到了什么。“有感万物,无界表达,千人千面,千万感知碰撞,艺术随时发生。”黄丹在活动最后说:“你我都是艺术家。”
物体是无处不在的,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的艺术家对于物体的认识也是各不相同的。从立体主义到达达主义,从超现实主义到相机镜头下的现实物体,艺术家们创作出的作品也迥然不同。龙华街道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观赏到了来自遥远的巴黎蓬皮杜中心的经典馆藏,走进艺术家们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
《万物的声音》艺术导赏活动由龙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与西岸美术馆联手打造。它将展览的讨论延伸到社区居民的家门口,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领域,并形成了社区文化生活的多重交流平台。
在现场还有一群龙华街道“益加艺”文化艺术志愿者,这些中学生志愿者们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走进社区,服务各界艺术爱好者,为居民签到、布置现场、搬运桌椅、维护活动秩序,在近距离地体验艺术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公益带来的快乐。
记者了解到,此次活动是基于“流动书架进社区”项目而举办的。西岸美术馆将60多本艺术类图书送进龙华街道社区图书馆,旨在探索美术馆与社区共建“知识流动生态圈”,让社区文化与生活“美遇”。记者在其中发现了一本中英双语的《万物的声音》,书里面集纳了160余件来自巴黎蓬皮杜中心经典馆藏的图文介绍。据了解,西岸博物馆里还开设了常设展“万物的声音——蓬皮杜中心典藏展”,展出时间截至2023年5月7日,每周二至周日对外开放。
杨宜修
制图:张伊婷
芍药成了销售“头牌” 康乃馨每枝9元左右 母亲节来临,鲜花热销。过去多年都是康乃馨唱主角,但这两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5月7日
“谢谢选择我做你的妈妈!” 这封信请18年后查收 扬子晚报讯(通讯员 刘威 记者 朱鼎兆)小时候,母亲常常在家里给我们留字条,
跟新冠病毒“赛跑” 他要让机器人完成核酸检测 经常学生们还不知道我怎么想的时候,我就把自己否定了。工作中需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气
助力无接触配送 上海无人车“上岗” 【疫情防控新举措】 科技日报讯 (记者符晓波)眼下,上海疫情蔓延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不少
“态靶辨治” 帮助患者快速转阴 近日,随着患者清零,吉林省长春市北湖奥体中心篮球馆方舱医院等多个方舱陆续“休舱”,各医疗队也
四省市联合医疗队为患者全方位“解忧” 【同心守沪抗疫】 在上海城市足迹馆定点医院的宣传墙上,各类慢性病、基础病的健康宣教手
周美亮: 搜寻野生荞麦的“追种人” ◎本报记者 马爱平 一走进位于国家作物种质库新库内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