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当前焦点!2023海外华媒川渝行:洞见“双城”发展新机遇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时间:2023-04-22 22:40:23


(资料图)

(王利文 祝欢)“行端摸福福星高照,蒙顶品茶茶雅韵幽。仙茶一株即安烦心,麒麟回首万事无忧。”比利时《华商时报》主编姚伟将“雅”“安”二字藏在诗歌《登雅安蒙顶山》中,记录自己在四川雅安的见闻。姚伟表示,“巴山蜀水的特殊风光给了我一路创作的动力,当比利时朋友转发我的作品时,我倍感振奋。”

10日至23日,“行走中国·2023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川渝行”走进川渝多个城市。来自21个国家的28家海外华文媒体,赏“潼南绿”、睹“荣昌陶”、看大熊猫……感受川渝历史文化底蕴,探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机遇。

在22日举行的“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媒体座谈会上,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分享此行所感所获,共同探讨如何向世界讲述川渝高质量发展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归根结底要提高经济水平,而产业转型和工业技术水平提高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总结此行感受,俄罗斯金砖电视台副主编怀振峰认为,宜宾动力电池产业从无到有,再到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基地,是川渝两地经济快速发展的缩影。

曾多次到四川参访的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执行社长张春梅对成都温江健康产业印象深刻。她表示,“成都温江医学、医药、医疗‘三医融合’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作为海外华文媒体,我希望能做牵线搭桥的工作,助力温江健康产业走向世界。”

除了洞见“双城”发展新机遇,巴山蜀水的独特美景、巴蜀文化的别样魅力也同样受到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关注。走进四川宜宾的“万里长江第一古镇”李庄,李庄白肉的“初体验”让澳大利亚澳华电视传媒副总裁杨军记忆犹新。一片菜刀大小的白肉,色泽如玉,薄可透光,纤维尽显。他学着用筷子夹住白肉一端,顺时针一甩,如纸薄的白肉顺势裹住筷子,再将白肉在油辣子蘸料上“蜻蜓点水”,放入口中细嫩化渣,肉的清香伴着蘸料的浓郁在味蕾“绽放”。

多次在德国参与过大熊猫报道的《德国侨报》总编辑刘贵江表示,在位于四川雅安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基地看到海归大熊猫“贝贝”时,自己感触良多。“德国柏林的动物园中生活的4只大熊猫是在德生活的华侨华人的骄傲。”刘贵江“希望以大熊猫为载体,促进两国友谊长存。”

四川省侨办主任文甦希望,海外华文媒体能持续关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动、客观、真实地讲好“双城”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他同时建议,海外华文媒体要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和所在国受众的阅读习惯,充分利用当地媒体平台,实现多元化传播。

“‘行走中国’这一品牌活动为海外华文媒体提供了良好平台。我非常关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次真正走进川渝,切身感受到它的魅力和活力。”座谈会上,美国《中美邮报》副社长魏炯才的发言,引起现场共鸣。他表示,用镜头真实地记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海外华文媒体的责任。(完)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 芍药成了销售“头牌” 康乃馨每枝9元左右

      芍药成了销售“头牌” 康乃馨每枝9元左右  母亲节来临,鲜花热销。过去多年都是康乃馨唱主角,但这两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5月7日

    来源:      时间:2022-05-09
  • “谢谢选择我做你的妈妈!” 这封信请18年后查收

      “谢谢选择我做你的妈妈!” 这封信请18年后查收  扬子晚报讯(通讯员 刘威 记者 朱鼎兆)小时候,母亲常常在家里给我们留字条,

    来源:      时间:2022-05-09
  • 跟新冠病毒“赛跑” 他要让机器人完成核酸检测

      跟新冠病毒“赛跑” 他要让机器人完成核酸检测  经常学生们还不知道我怎么想的时候,我就把自己否定了。工作中需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气

    来源:      时间:2022-05-09
  • 助力无接触配送 上海无人车“上岗”

      助力无接触配送 上海无人车“上岗”  【疫情防控新举措】  科技日报讯 (记者符晓波)眼下,上海疫情蔓延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不少

    来源:      时间:2022-05-09
  • “态靶辨治” 帮助患者快速转阴

      “态靶辨治” 帮助患者快速转阴  近日,随着患者清零,吉林省长春市北湖奥体中心篮球馆方舱医院等多个方舱陆续“休舱”,各医疗队也

    来源:      时间:2022-05-09
  • 四省市联合医疗队为患者全方位“解忧”

      四省市联合医疗队为患者全方位“解忧”  【同心守沪抗疫】  在上海城市足迹馆定点医院的宣传墙上,各类慢性病、基础病的健康宣教手

    来源:      时间:2022-05-09
  • 周美亮: 搜寻野生荞麦的“追种人”

      周美亮: 搜寻野生荞麦的“追种人”  ◎本报记者 马爱平  一走进位于国家作物种质库新库内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      时间:2022-05-09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