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阳新摘得第27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
来源: 荆楚网      时间:2023-08-15 18:42:44


(资料图)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明月新 刘纯娥)8月13日晚,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27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评选结果揭晓,湖北省阳新采茶戏传承中心17岁的演员李宗晋,凭借阳新采茶戏《雁翎甲·时迁盗甲》的精彩演出,荣获第27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

在安庆市黄梅戏艺术中心,由全国21个省市区推荐报送的27个戏曲剧种,通过初审、复赛层层筛选,最终选拔出81名小选手同台竞艺。湖北省戏剧家协会报送的黄石市阳新采茶戏小戏《时迁盗甲》、楚剧《打饼·游街》、汉剧《渔舟过关》、黄梅戏《天女散花》、《劈棺惊梦》5个折子戏成功入围,并进入终审决赛。

阳新采茶戏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盛开在鄂东南地区一支独放的山茶花”。旨通过戏剧表演的手法再现了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民生疾苦同时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婚姻爱情、道德伦理、乐观向上的人文风尚。本次参赛的小戏《时迁盗甲》精彩讲述了“徐宁有家传之宝,雁翎圈金甲,爱逾性命。军师吴用让时迁前往东京,到徐宁家中盗出宝甲,以此诱徐宁上山”的故事。

李宗晋演绎《时迁盗甲》。 刘纯娥/摄

“鸡鸣狗盗奇事妙,飞檐走壁捷如神…… ”来自安徽省安庆市的孙女士观看《时迁盗甲》时激动地说:“小选手们年纪虽小,但各个身手不凡,印象最深的是来自湖北阳新的一个小男孩,身手敏捷一下子跳到高台,只用一只腿倒挂金钩去偷高处的宝物,动作看起来很危险,我都替他捏一把汗,全程表演一气呵成,观众席也不时传来热烈掌声。”

“舞台上每一个漂亮的翻转腾挪、每一个惊险的武打场面,背后都是演员的汗水。几乎每位戏曲演员身上都伴随着伤痛。”70岁高龄的特邀指导老师湖北省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程和平介绍:“尤其是戏曲里的武戏,讲究的是真功夫,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体力重复枯燥的训练,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演员较容易受伤,李宗晋此行带着腿伤来参加的比赛,功夫不负有心人,让他斩获‘小梅花奖’,我们都替他开心”。

“我觉得这次能代表湖北省去参赛,真的很荣耀,这个奖项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舞,今后,我将持续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将国家非遗文化阳新采茶戏演绎终身、传承下去。”在学习的路上,年少的李宗晋觉得自己很幸运,用刻苦表达对舞台的敬畏,这是他做的最好的决定。

颁奖现场。 刘纯娥/摄

阳新采茶戏作为阳新县知名文化品牌具有不可取代的文化价值。2023年上半年,阳新采茶戏传承中心开展文化惠民六进演出活动(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校园、进军营)共计演出116场次,承接省、市、县级各大节日演出活动及专题晚会巡回演出。新征程,再出发的号令已经奏响,阳新采茶戏传承中心将全身心投入,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唱响阳新为己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创排出更多的精品力作,为阳新文化发展美好的明天再续新篇。

标签:
  • 芍药成了销售“头牌” 康乃馨每枝9元左右

      芍药成了销售“头牌” 康乃馨每枝9元左右  母亲节来临,鲜花热销。过去多年都是康乃馨唱主角,但这两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5月7日

    来源:      时间:2022-05-09
  • “谢谢选择我做你的妈妈!” 这封信请18年后查收

      “谢谢选择我做你的妈妈!” 这封信请18年后查收  扬子晚报讯(通讯员 刘威 记者 朱鼎兆)小时候,母亲常常在家里给我们留字条,

    来源:      时间:2022-05-09
  • 跟新冠病毒“赛跑” 他要让机器人完成核酸检测

      跟新冠病毒“赛跑” 他要让机器人完成核酸检测  经常学生们还不知道我怎么想的时候,我就把自己否定了。工作中需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气

    来源:      时间:2022-05-09
  • 助力无接触配送 上海无人车“上岗”

      助力无接触配送 上海无人车“上岗”  【疫情防控新举措】  科技日报讯 (记者符晓波)眼下,上海疫情蔓延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不少

    来源:      时间:2022-05-09
  • “态靶辨治” 帮助患者快速转阴

      “态靶辨治” 帮助患者快速转阴  近日,随着患者清零,吉林省长春市北湖奥体中心篮球馆方舱医院等多个方舱陆续“休舱”,各医疗队也

    来源:      时间:2022-05-09
  • 四省市联合医疗队为患者全方位“解忧”

      四省市联合医疗队为患者全方位“解忧”  【同心守沪抗疫】  在上海城市足迹馆定点医院的宣传墙上,各类慢性病、基础病的健康宣教手

    来源:      时间:2022-05-09
  • 周美亮: 搜寻野生荞麦的“追种人”

      周美亮: 搜寻野生荞麦的“追种人”  ◎本报记者 马爱平  一走进位于国家作物种质库新库内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      时间:2022-05-09

X 关闭

X 关闭